- 教師: 張惠珍
-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: 謝雅玲
- 助教 Teaching Assistant: 郭瑞恩 KUO,JUI-EN
1141_912815005_兩漢經學_Classical Canons of the Han Dynasty_課程大綱_course outline
課程介紹
經書是先秦的文化典籍,進入漢代後,武帝立經學,懸為功令,學子為求晉升,無不研讀。另一方面,官吏執政時以經書內容為理想,改善社會風俗,民間百姓即使未讀經書,生活上也相當程度地受到影響。經書及其傳注廣泛地作用於社會的各個層面,成為奠定傳統文化的養分,本課程因而設置三個主題,底下各別為子目:首先,重點式地說明漢代經學的演變,以博士官、經學家、解經著作的變相為核心。其次,論述經學對人際互動的影響,包括胎教、孝道、夫婦等。其三,從生活面向著眼,介紹經學如何應用於多元的社會需求,在不同方面形成對話與影響,如喪葬、祭祀、飲食等。
課程目標
本課程以主題式講授與討論漢代經學與社會的關係,藉此認識漢代經學的發展、觀察經學影響社會的面向、增進漢代文化的認識。研讀的過程中,能體認經學對社會的影響,與社會亦自有其運作而逸游於經學之外的互動情形,並經由報告,提升學生文本解讀與表達能力。
預定進度
週數 |
日期 |
課程主題 |
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|
教學活動與作業 |
01 |
07/07 |
課程概述 |
課程大綱說明 漢代經學與社會概述 漢代經學的發展 |
講授與討論 |
02 |
07/08 |
一、漢代經學的發展 |
董仲舒與《春秋》 教師自編講義 |
講授與討論 |
03 |
07/09 |
一、漢代經學的發展 |
博士、章句、今古文 葉國良先生《經學通論.兩漢的經學》 |
講授與討論 交導讀名單 |
04 |
07/14 |
一、漢代經學的發展 |
天人相與和陰陽災異 教師自編講義、《漢書.五行志》選讀 |
講授與討論 口頭導讀開始 |
05 |
07/15 |
一、漢代經學的發展 |
讖緯 教師自編講義、曾德雄〈讖緯中的孔子〉 |
講授與討論 |
06 |
07/16 |
一、漢代經學的發展 |
鄭玄 《後漢書.鄭玄列傳》 |
講授與討論 |
07 |
07/21 |
二、經學與人際關係 |
贏在起跑點:胎教 賈誼《新書.胎教》 |
講授與討論 |
08 |
07/22 |
二、經學與人際關係 |
百善「孝」為先 《後漢書.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》 |
講授與討論 |
09 |
07/23 |
書面報告(階段一) |
論文選題、研究動機、前人研究概況、預期貢獻 |
討論 |
10 |
07/28 |
二、經學與人際關係 |
有冤報冤,有仇報仇 教師自編講義 |
講授與討論 |
11 |
07/29 |
二、經學與人際關係 |
女性的規範化 教師自編講義、劉向《列女傳.孽嬖傳》 |
講授與討論 |
12 |
07/30 |
三、經學與生活 |
移風易俗 《漢書.循吏列傳》 |
講授與討論 |
13 |
08/04 |
三、經學與生活 |
喪致乎哀而止 《論衡.薄葬》 巫鴻〈超越大限:蒼山石刻與墓葬敘事畫像〉 |
講授與討論 |
14 |
08/05 |
三、經學與生活 |
祭祀信仰 《風俗通義》〈祀典〉、〈怪神〉選讀 宋艷萍《漢代畫像與漢代社會.闕》 |
講授與討論 |
15 |
08/06 |
三、經學與生活 |
飲食起居 黎虎《漢唐飲食文化史.食制與食俗》 王文錦〈古人座次的尊卑和堂室制度〉 |
講授與討論 口頭導讀結束 |
16 |
08/11 |
書面報告(階段二) |
論文大綱與講評 |
討論 |
*課程內容與進度依實際教學調整,俾使教學獲得最佳效益。
評分標準
一、課堂表現20%(含出缺席、討論發言)
二、課程主題導讀20%
三、期末「書面」報告60%
詳見課程說明。
【口頭與書面報告之評量尺規】
100-81分:契合題旨、內容豐富、論述周延、表達流暢。
80-61分:理解生疏、內容鬆散、論述寬泛、描述平淡。
60分以下:偏離題旨、內容浮泛、論述混亂、描述簡陋。
0分:文不對題、抄襲、缺交。
注意事項:
書面報告,遲交一天,扣一分。
教材:教師自編講義、學術論文選讀(自行至moodle教學平台下載)
參考書目
一、經學類
1. 王葆玹,《今古文經學新論(增訂版)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4年
2. 周予同著,朱維錚編,《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(增訂本)》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1996年
3. 姜廣輝編,《中國經學思想史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3年
4. 孫筱,《兩漢經學與社會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2年
5. 徐復觀,《中國經學史的基礎》,臺北:臺灣學生書局,1996年
6. 徐興无,《經緯成文:漢代經學的思想與制度》,南京:鳳凰出版社,2015年
7. 徐興无,《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03年
8. 章權才,《兩漢經學史》,臺北: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,1995年
9. 陳侃理,《儒學、數術與政治:灾異的政治文化史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15年
10. 陳槃,《古讖緯研究及其書錄解題》,臺北:國立編譯館,1991年
11. 黃彰健,《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,1982年
12. 葉國良、夏長樸、李隆獻,《經學通論》,臺北:臺灣學生書局,2017年
13. 錢穆,《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01年
14. 鍾肇鵬,《讖緯略論》,瀋陽:遼寧教育出版社,1995年
15. (日)安居香山、中村璋八,《重修緯書集成》,東京:明德出版社,1957-1971年
二、社會類
16. 余英時,《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古代篇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1997年
17. 吳麗娛、楊振紅,《禮與中國古代社會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16年
18. 宋艷萍,《漢代畫像與漢代社會》,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16年
19. 孫機,《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年
20. 陳高華、徐吉軍主編,《中國風俗通史》,上海:上海文藝,2001年
21. 彭衛,《漢代婚姻形態》,西安:三秦出版社,1988年
22. 彭衛、楊振紅,《秦漢風俗》,上海:上海文藝出版社,2018年
23. 賀科偉,《移風易俗與秦漢社會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14年
24. 黃宛峰,《漢畫像石與漢代民間喪葬觀念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15年
25. 楊樹達,《漢代婚喪禮俗考》,上海:上海文藝,1988年
26. 葛兆光,《中國思想史》,上海:復旦大學出版社,2003年
27. 劉增貴,《漢代婚姻制度》,臺北:華世出版社,1980年
28. 黎虎主編,《漢唐飲食文化史》,北京: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,1997年
29. 黨超,《兩漢風俗觀念與社會軟控制研究》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,2018年
30. (美)巫鴻,《禮儀中的美術》,北京:北京三聯書局,2020年
「漢代石刻畫象研究」網站
中研院「漢籍」電子文獻